一曲心灵的独白——赏析二胡曲《独弦操》

介绍:《独弦操》是近代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由于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一根弦来演奏此曲,故名“独弦”,而“操”则是一种曲式体裁。此曲

详情
5924a780-84a9-4751-828a-a2d2059f1f66.jpg

《独弦操》是近代伟大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先生于1932年创作的一首二胡独奏曲。由于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一根弦来演奏此曲,故名“独弦”,而“操”则是一种曲式体裁。此曲在刘天华先生的众多作品中,虽不如《良宵》、《光明行》那么闻名于世,但我认为,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还是在思想内涵上,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创作背景上来看,1932年初,当时的刘先生对国乐的改进与发展所作的努力始终受着阻碍和打击。国乐改进社刚成立时所抱的一点愉快的心情和希望,被后来越来越困难的境遇所冲淡。正是在这种十分艰辛的处境中,作者虽感到忧虑和痛苦,却仍怀有要坚持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故此曲又名《忧心曲》。

再从创作手法上来分析,乐曲总体上采用了忧郁而低沉的基调;朴实而素雅的旋律,毫无华丽的雕琢。为了更好地表现作者当时的写作心境,乐曲在技术上只用较低沉的内弦来演奏,从而既能使音色黯淡、深沉,又可表达略带伤感、忧愁的心绪,宛如一幅色调灰暗的水墨画。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巴赫的著名小提琴曲《G弦上的咏叹调》。或许作者在独弦的音色运用这一点上确实是借鉴了此曲,但在风格上却仍然保留着民族的音乐语言。

在思想内涵方面,此曲决非仅仅局限于单纯的郁闷、低落的情绪上,而是带有几分庄严、几分凝重。例如,第一段开头第二个音那略带迟到的揉弦,把人们引入一种朦胧的意境,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陷入了沉思。而第二段对答式的旋律则显示出作者刚性的一面,表现出他不甘于沉寂、不屈于挫折的精神。到了稍轻快的第三段,接近小快板的活泼性律动,则又显示出一股年轻人的朝气,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斗志和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然后是从头的大段反复,体现出作者情绪的波动、心潮的起伏。尾声那一连串连绵不断的前十六分音符以及旋律逐步走向高把位的HghC至收束,表达了文人刘天华先生怀着满腔的憧憬,带着一份对民族音乐的挚爱,任思绪随着旋律飘向远方……
由此可见,《独弦操》不愧为一首优秀的二胡独奏曲。它利用二胡那种特有的音色来展现一代音乐宗师内心的独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的艺术感染力是其它作品所无可替代的。此曲犹如一棵无名的小草,在万花丛中的那么一点绿,显得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




加载中~

本站资源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胡琴世界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www.ihuqin.cn/article/zixun/507.html

二维码

联系管理员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咨询

投稿:34919004@qq.com

本站访客:32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