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福教学系列--阿炳与刘天华

介绍:阿炳(1893-1950)与刘天华(1895-1932)都是在我国 近代民族器乐发展史上,尤其是在二胡艺术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的艺术大师。他们虽然生活在几乎同一个

详情

53ca23cdd29a43038fa61ddb0c88aca5.jpeg

阿炳(1893-1950)与刘天华(1895-1932)都是在我国 近代民族器乐发展史上,尤其是在二胡艺术方面做出卓越贡献 的艺术大师。他们虽然生活在几乎同一个时代,但由于个人的 不同遭遇、不同生活经历以及不同的艺术气质,使他们形成了 各自不同的艺术流派,开创了不同的艺术道路。恰恰是这些不 同,却相辅相成、珠连璧合地为二胡艺术开辟了继往与开来的 广阔道路。如果说阿炳是对我国传统器乐艺术的集大成者,那 么刘天华便是使中西音乐有机结合并使民族音乐走向专业化道 路的开拓者。

阿炳是一个优秀的民间音乐家,他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 气节和品格都很高尚,他维护自己的艺术尊严,对艺术的态度  是严肃认真的。他从小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但悲惨的生活  和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不满足于用一般的民间音调来表达心声。 他广泛学习和吸收包括广东音乐、当时的流亡歌曲、甚至“洋  鼓洋号”的音调以丰富自己的演奏并形成了独特风格。在他创  作并演奏的3首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中, 我们能够充分感受到朴实的美、粗犷深沉的气质和不屈不挠的  精神。

阿炳使用的是民间粗弦二胡,在演奏技术方法上他有三个突 出的特点:(一)定把滑指;(二)顿挫波弓;(三)切分及跨拍 子的连弓。定把滑指即虎口不动而改由按音手指上下滑动完成 换把。这种技巧既减少了频繁的换把次数、又能通过手指滑弦 效果使旋律的进行更加浓郁连贯;顿挫波弓即在长音的运弓过 程中按照节奏律动改变弓速和强弱的奏法,这种技巧使旋律进 行中的长音顿挫鲜明、起伏跌宕而富动力感,切分及跨拍子的 连弓奏法源自民间,其效果是使旋律的连接更加连贯自然。阿 炳的演奏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即通过换弓时强调弓头 音而使旋律进行更加苍劲而富有动感,更深刻地表现了音乐内 容。此外,在高音区的运用方面阿炳也大胆地进行了尝试。在 《二泉映月》中,音域扩展到了两个半八度以上,而且内外弦反 复在高把位交替演奏,不但成功地表现了音乐内容,而且鲜明 地形成个人的演奏风格。

刘天华是我国“五四”时代最优秀的器乐作曲家、民族器乐 革新家、卓越的二胡、琵琶演奏家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由于 受到“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立志改进国乐并以毕 生的精力从事民族器乐的研究、创作、演奏和教学,为发展我 国的民族器乐提供了典范的经验。他一生创作并发表了《病中吟》、《空山鸟语》、《光明行》10首著名的二胡独奏曲、47 首二胡练习曲,为二胡专业的 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他的10 首独奏曲相当真实充分、生动 而深刻地表现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彷徨苦闷、挣扎探索 和热爱生活、企盼美好未来的 思想情感,为二胡的演奏和表 现力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地。47 首练习曲虽然是初步的,但却 是规范化和秩序渐进的专业教 科书,为二胡的发展开辟了一 条崭新的道路。刘天华主张科 学的技术训练,他对二胡的把 位划分非常严格,对各种弓指 法及表情符号的要求及运用也 是细致入微的。他把二胡的定弦加以规范并借鉴了小提琴的  演奏手法,从而在演奏风格、 转调和技巧的运用等方面形成  了新的二胡学派,为二胡表现  更广泛的音乐内容和时代风貌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0多年来,二胡无论在演 奏技巧的发展,还是新作品的 不断涌现都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作品异彩纷呈、演奏家人才济济。二胡,这件过去 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民族乐器越 来越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不但 受到国内广大群众的喜爱,而 且在全世界拥有华人的地方都 受到热烈的欢迎,同时在世界 乐坛上也赢得了为人瞩目的一 席之地。今天,我们在继承阿炳和刘天华二胡流派的同时, 更要学习他们对自己民族音乐 的热爱和全心身地投入到二胡 艺术之中的执着追求,用科学 的、然而是极富民族特点的表 现手法去讴歌新时代,表现更加深刻广泛的社会内容。在演奏方法与音乐风格等问题上要开创现代二胡演奏学派的演奏 技能,才能真正全面、深刻地 表现更富民族特色的音乐风格 和现代人的情感。内容决定形 式,情绪和风格决定具体的演 奏方法。让我们在阿炳和刘天 华的二胡艺术道路上不断开拓 进取,在继往与开来的广阔道 路上为二胡艺术的发扬光大而 努力!





加载中~

本站资源部分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交流分享,【胡琴世界网】不承担任何由于内容的使用所引起的争议及损失。如有侵权,可联系管理员删除处理。本文链接:https://www.ihuqin.cn/article/zixun/336.html

二维码

联系管理员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咨询

投稿:34919004@qq.com

本站访客:32879